網路上看到一篇關於配音的文章,覺得很不錯所以轉錄過來給大家看。


記得以前也寫過相關的文章,配音 你的名字叫原罪
。對於配音,我可是非常反對。還記得十年前時明明是日本人卻說著中文,中文名字,而後現在電視台都採用日本原音,這是值得慶幸的。而韓劇,我倒也希望能採用原音。因為聲音,也是戲劇的靈魂之窗,很重要的一份子。演員加入了感情、情境因素,後製的配音,缺少了必要條件,就算是好的配音,卻也失去原味。聽著原音,學著國外語言與文化,不是很好嗎?

 

原文如下

看戲這麼久以來,一直覺得配音真的是戲劇當中很重要的一環,再加上最近因為少年楊家將,以及一些其他的機緣巧合,便決定來和大家談談關於「配音」這件事。



在台灣長大的觀眾,應該對於配音這件事都不是太陌生,尤其是當電視只有三台,還沒有雙聲道的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外國影集都是配成國語來播出的。而到了後期,當電視有了雙聲道,當台灣人對於「聲音表情」愈來愈重視的時候,我們漸漸開始習慣了原音的西洋影集,甚至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日劇不再配上國語聲道,觀眾的耳朵,也開始變得愈來愈挑剔了。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哪些觀眾喜歡聽原音,哪些觀眾又喜歡聽配音呢?除掉還不會看字幕的小朋友一定要靠國語發音才能聽懂電視上的卡通人物在說些什麼之外,到底影視市場是如何決定要不要去幫一部戲配上另一種聲道呢?



而除了這種因為播送地區不同所產生的配音之外,另一個因應現在大華人地區影視產業而產生的配音問題,則是緣起於現今的電視劇及電影,演員幾乎同時來自中港台三地;因為演員本身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現場收音及最後的出版品都跟著產生新的情景,也使得配音這個問題衍變出很多新的狀況,甚至整個影視圈都發展出一個新的生態。



我並不是一個從事這個行業的專門人才,但因為常常在看戲的過程之中被配音所困擾,因此很想發出一個觀眾的疑問,甚至是怒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會使得我們的影視從業人員,乃至這個產業,把「配音」這一環,變成一個這麼不重要,甚至看起來像是附屬的一個區塊呢?
 



因為配音這個題目太大,我也沒有專門去研究,我只是純粹想來談談我在看港劇是因為國語配音、粵語原音等等所產生的感想而已。



這篇文章,我就先從單純因為不同播送地區而產生的配音來談吧!


原音
v.s.配音
 



拿我比較熟悉的港劇來說,我記得有一陣子
TVBS-G每晚七點都有原音播出的港劇,然後TVBS的八點檔則是播出國語配音的港劇,那幾年港劇似乎在台灣起死回生,突然好多頻道都在播港劇,我最高紀錄曾經一個星期同時追看六部港劇,可見港劇當時多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段記憶停留在TVBS重播楚留香那個時候,我記得最開始播的是粵語原音,但後來因為有觀眾抗議,所以就在不同時段以些微集數差距播了國語配音版,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創舉吧!一個不能播送雙聲道的有線電視台,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竟然決定同一部戲播出兩種版本,而不擔心會造成觀眾分散;也一直到那個時候,我才認真的發現,原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聽原音啊!



楚留香在台灣還沒有播完我就出國念書去了,也因此沒有跟上後來台灣的電視市場,更沒有跟上港劇在台灣的日漸式微。也因為在海外,港劇及香港電影一向都是提供國語和粵語兩種版本租借,所以我有整整兩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看過國語版的港劇。
(有時候同學租了還是會看,但只要是自己去租,都盡可能選擇粵語版。)我自己對於原音的堅持是在於,我覺得聲音是演員的一部份表情,一個角色把一部分的自己拆給別人去演,總是怪怪的!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的配音,所會產生的問題包括兩種:一種就是我上述的聲音表情,另一種,則是發生於語言轉換上頭。
 



聲音表情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早期
TVB的國語配音水準不差,也因為是大公司,加上海外市場一向是TVB很重要的一環,所以他們都有專門幫演員配音的配音員,換句話說,TVB的主角演員,幾乎都有固定專門幫他們配音的配音員,如果有一個觀眾從頭到尾看得都是國語版的話,那麼他的腦中,可能會有各個固定的國語聲音去對上各個演員,而變成演員的另一個發聲體。(就好像當年周星馳電影也有固定的配音,相信台灣觀眾對那個配音的聲音,要比對周星馳本人的聲音來得熟悉多了!



但人的胃口總是會愈養愈刁,而且當可獲得的資訊愈來愈多的時候,很多聽覺習慣就慢慢被混淆了。想想以前沒原音可以看的時候,還不是一樣照看戲嗎?但當
TVBS-G開始播出原音港劇,我也就開始慢慢習慣了粵語的調調。漸漸地,我開始愈來愈不能接受國語的配音,而當我出國看了大量的TVB原音港劇之後,幾乎在我腦中每一個港星都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記號,我就變得連當他們演電影時,也不能接受國語配音了。



這就是我所說的聽覺習慣混淆。其實每一個觀眾心中對每一個演員的印象,都從他所看的戲,所看到的訪問中慢慢累積而來,如果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人演員用自己的聲音說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單純去「感受」這個演員在詮釋角色時到不到位,而當我們覺得語氣差了那麼一點兒的時候,我們甚至不會特意去覺得是配音所造成的結果。但一旦當我們隨著愈來愈發達的資訊,開始接受到愈來愈多關於這個演員他「自身」的資訊時,我們對這個演員的印象就開始轉變,當資訊的深度和廣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能在看戲時很清楚而明確的區分屬於他個人及非個人的部份,而在那個時候,一個不適任的配音,就造成了觀眾的負擔和困擾。
 



在過往,對一個賣往不同市場的劇集來說,各賣埠間的交流並不是這麼頻繁和容易,因此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但以現今科技的發達,世界幾乎已經無國界了,網路上各種版本的盜版
BT充斥,就算不循違法途徑,循正途也一樣可以坐在家中買到各種不同版本的VCDDVD,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易的依循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所想要接受的訊息,不同語言版本的劇集,顯然也應該因應這個轉變來做出一些改變,不論是要適應市場,或是要教育觀眾,總是有一條路要去走,才是對得起觀眾的做法。若只是因為暫時對市場或對公司的直接獲利不造成具影響性的改變就放任這個問題下去,現在被犧牲掉的是觀眾,或者有一天,就變成是一個產業或地區市場被淘汰掉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語言上轉換的問題。當然,如果單從「翻譯」這個角度來說,語言轉換有太多太多專業的人在研究這個題目,我要講得不是這麼專業的部份,我要講得,純粹是我覺得因為疏忽和不在意所造成的結果。
 



近年來就我自己個人的感覺來說,
TVB的配音水準要比不上早期了,當然,這中間包括的東西不只是聲音表情,也包括了用字的轉換,港劇配國語其實文字轉換要比其他西洋影集、日劇、韓劇要來得簡單也單純許多,事實上台灣的電視一向都配有國語字幕,閩南語電視劇打上國語字幕,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但TVB在處理國語配音及字幕這件事情上,簡直疏失到讓人吐血的地步。 



過往的國語配音市場主要是台灣,不難在中間看到許多台灣式的用字,但這些年來,在用字上顯然變得相當混亂而不統一,再加上
97之後香港政府開始要求電視台節目一定要配上中文字幕,加上字幕的搗亂,就進入一種世界大戰的情況。我嚴重懷疑TVB不論是國語或粵語版使用的字幕是同一個版本,也因此常常在看國語版的時候發現字幕跟聲音完全是兩碼子事,而我遇過最扯的一種狀況是,把粵語直接譯成國語來說,造成我根本不知道是會有誰看得懂的狀況。到現在我還記得那部戲,雷霆第一關,汪明荃的角色端了一盤餅乾說:「我烤了一些曲奇。」對!就是這個字,如果在香港字幕打曲奇,應該大家都看得懂,如果國語配餅乾,我還可以忽略掉那個字幕的錯誤,但請問,字幕上打「曲奇」,國語又配「曲奇」,這,到底是有誰能看懂呢?!又或者我應該這樣說,電視台,你們到底以為你們的目標觀眾是誰呢?! 



我必須要說因為我所看的港劇以無線製作的為多,所以都拿
TVB的戲來舉例,但事實上以平均水準來說,TVB的配音確實是比亞視要來得高一些。亞視的演員不見得能有自己專屬的配音,拿到台灣來播的時候,常常有一種碰運氣的感覺,偶爾碰到一部不錯的,整體的收視感覺都不錯,碰到一部不怎麼樣的,就常常發生看了兩集之後放棄的情形,對演員印象的不連貫,聲音記憶的難以養成,都讓我覺得成為亞視演員在台灣市場無法累積個人實力的原因之一,當然,成功的演員不是沒有,但不算從TVB跳過去的陳啟泰、譚耀文,我能有印象的,也就是楊恭如、陳煒和萬綺雯了。 



(
我不是很確定上述演員是不是全然因為「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系列而維持人氣的,但除了系列劇之外,當然還是有一些亞視演員遇到了一些好戲及好時機而在台走紅,比如穆桂英造成盛況的那時,捧起了林韋辰和文頌嫻,但這兩個演員後來都跳去TVB了,如果他們繼續在亞視待下去,以亞視後來幾部戲在台灣都收得不太好的情況來說,可以想見也是一樣會面臨繼續下坡的狀況。


還是要再說一次,雖然短期來看,大陸市場對於配音這件事的要求還不是這麼高,而目前大陸又是華語影視的最大市場,所以這些問題都只是小眾民眾如我在討論及抗議,但是,終究有一天大陸觀眾會成熟,而且極有可能這個市場會以一種非過往經驗所能了解的方式向前躍進,到底配音將來應該怎麼做,怎樣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真的是應該要好好想想了。
 



最開始會想要討論配音,是因為少年楊家將,因為這是一部合資劇,裡頭只有陳秀雯一位港星,而或許是因應聽粵語的觀眾對於陳秀雯的聲音已經相當熟悉,所以為了將來粵語版的發行或是香港地區的播映,當時拍戲的時候,現場是收了
AMY的粵語原音的。少年楊家將當然不是第一部這樣做的合資劇,早在大量港星紛紛登陸拍戲時,就已經採用這樣的收音方式了。但我覺得比較好奇的問題是,除了港星有語言上的問題之外,為什麼其他講國語的演員也要使用配音呢?少年楊家將據我所知似乎只有胡歌是使用他本人的聲音,甚至,這個本人聲音還是後來才去錄音的,其他像是翁家明、何潤東、彭于晏等等演員,皆是使用國語配音。換句話說,他們在拍戲的時候雖然說了國語對白,但拍戲現場卻是不收音的,所有的聲音,都是到了後製由配音人員來完成。 



為什麼明明可以一次完成的事情,非要在後製才做呢?這是一個我到現在都想不透的問題。
 



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想,第一也許跟成本問題有關吧!這樣講,如果拍一部戲,從頭到尾都不現場收音,全部進錄音室做後製,那成本上應該會比全部現場收音要來得低吧?!但如果今天已經反正已經非要架現場收音的設備來收音了,收一個演員,和收兩個演員,有什麼分別嗎?又,如果演員全部採現場收音,但有至少兩種語言以上需要被收音,那麼是不是在收音的時候就應該直接收在不同的音軌上呢?這又會不會增加現場收音的難度呢?其實過往常常有香港演員到台灣拍電視劇或台灣演員到香港拍電視劇的狀況,那時候應該基本上都還是採現場收音吧?所以,在現場收音的成本問題是不是真的大到需要被考量進去,甚至大到去放棄這項支出呢?我是真的很懷疑啊!
 



再來,現場收音必然有它的難度。這個不難理解,拍一個古裝劇,千軍萬馬,怎麼收音呢?在觀光景點拍戲,在外頭圍觀的觀眾比在裡頭拍戲的工作人員還多,吵吵鬧鬧,怎麼收音呢?又或者風吹雨打、機器運轉等等的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到現場收音的品質。但是,這是某一些狀況吧?!如果一部戲拍下來,中間有幾個場景現場收音效果不好,再叫演員進去補幾個鏡頭的配音,這應該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也應該是行之有年的一種做法了吧?有必要為了這樣的事情就索性直接放棄現場收音嗎?
 



怎麼覺得乍聽之下,大華人地區的電視劇,好像在向後退了呢?!
 



有一個資訊我不是很確定它的準確性及廣泛性的比例有多高,就是說,大陸拍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常常全部採用事後配音。感謝網路,我稍稍做了一點點的
search,找到一些朋友的討論及些許新聞來證實這個事後配音的狀況確實存在,但因為並不是全面性的資料搜集,我不敢說這件事的廣泛性及代表性到底有多大,但我找到了幾篇關於斯琴高娃的新聞,談到她對戲的配音要求,以及對於拍攝「台灣首任巡府劉銘傳」不能親自配音的遺憾;如果從這個新聞來看,可見確實大陸在拍攝古裝劇時是會使用事後配音,而即便是如斯琴高娃這般的大腕演員,在大陸的市場底下仍然有可能(不論這個可能是來自於自身行程或製作單位)無法為自己所演出的角色配音。 



為什麼選斯琴高娃來當我
search的關鍵字,是因為我沒多久之前剛巧和朋友從少年楊家將聊到配音這件事,我疑惑於配音選角的方向及配音員的水準問題,朋友則提到了斯琴高娃,談到了高水準的大陸配音員,我因此想要找找看,到底斯琴高娃是採用本人的聲音還是使用配音員,如果我找到的資料沒錯,那麼,確實大陸的大腕演員,是採用自己的聲音以事後配音的方式來完成居多。但我的疑惑也在此就出現了,如果我之前所言,一個演員的聲音是他的一部分,不管他是採用現場收音或事後配音,起碼我聽到的都還是演員自己的聲音,但如果有些戲是演員自己配,有些不是,那對於觀眾來說,不是很混淆嗎?(相關評論請見配音上篇之聽覺習慣混淆。)以大陸市場來說,或許對香港或台灣演員的聲音不是這麼熟悉,尤其是各地電視台不同,能接受到的資訊自然也不像台灣或香港這種小型市場來得這麼全面,但對於大陸在地的演員,尤其是大腕演員,他們是如何自然地接受演員本人的聲音及配音員的聲音,這點真的是讓我覺得費解啊! 



討論完中港台不同的拍攝習慣之後,再回來合資劇這個問題。中港台的演員合拍電視劇,會這樣選角,目標市場自然應該至少包括了中港台三個地區,也就是說,不論這個劇集最後是怎樣去決定他的配音方式,必然每一個地區的人都會接收到不屬於這個演員自身完成,而是由配音員完成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台灣及大陸觀眾所看的國語版,必然至少包括了香港演員的國語配音,而香港觀眾所看的粵語版,則必然至少包括了大陸及台灣演員的粵語配音。
 



既然這是一個無法去改變的事實,那麼,這個部分的比例應該多高,又應該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完成呢?我剛剛為什麼用「必然至少」這個詞是因為,以我個人當觀眾的角度來看的話,我會希望這個部分,「至多」就等於這個「至少」。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阻止合拍劇這個情勢繼續下去,我們也不想去阻止,那麼當我們在樂於見到合拍劇集合各地菁英所拍攝出來的成果之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要求把這個必然存在的不完整部分降到最低呢?我不知道對於其他觀眾而言,在同一部戲當中聽到不同地區口音的國語會有什麼反應,但如果問我的話,我會寧可聽到不同口音的國語,都不要聽到一堆情緒不吻合甚至造成我聽覺習慣混淆的聲音來擾亂我看戲的舒適。
 



說到口音,讓我想到我上個星期無意間打開電視看到緯來在播放電影「臥虎藏龍」,其實這部電影我看過很多次了,但或許是因為最近剛好注意力放在配音這件事上,又或者是因為看太多次所以有餘力把我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聲音上頭,對於李安當時堅持由演員自行說國語這件事,我有了和當時不一樣的想法,或者應該說,我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臥虎藏龍的時候,不同口音的國語,尤其一開場就是兩個國語真的講得頗不怎麼樣的周潤發和楊紫瓊,確實對我的視聽造成了些許影響,雖不至於大到阻礙我看戲,但仍然是造成影響了。我當時的想法倒不是覺得應該找配音來配他們的國語,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要收國語,為什麼不讓他們練好一點再拍呢?!接下來在郎雄和章子怡出現後,或許因為已經進入戲的情結了,或許被這兩位的京腔國語給感染了,口音這件事也就慢慢被劇情給淡化了。當然在這部戲當中還有其他人的國語對我的視聽造成了影響,但我在此先不一一去拿出來討論,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隔了多年以後再看臥虎藏龍的感想。
 



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新發現,但可能在很多情況之下被我忽略掉了,而那天又突然跳回了我的腦海中。我打開電視看到的第一幕是周潤發去找楊紫瓊,將青冥劍交給她請她帶去北京給貝勒爺的那段對話。我過去一直以為造成我的視聽困擾的,是周和楊所講出的不標準的國語,雖然說真的,周潤發的國語對台灣觀眾來說不能算是陌生,如果今天用配音員幫他配音,我們可能更不能接受。但我那天才發現,原來阻礙我視聽的,並不是發音的標準與否,而是一個演員在演戲的當下,說出不熟悉的語言,所產生的語言節奏不規則和不準確,造成了我的視聽困擾。
 



在這段對話當中,我很明顯感受到楊紫瓊開口講台詞所產生的影響比周潤發要來得大上許多,周潤發的國語有比較好嗎?又好到沒有口音嗎?沒有。但周潤發講國語的節奏感明顯比楊紫瓊好上太多,如果大家仔細去聽楊紫瓊念得每一句台詞,應該會發現她講話的速度和分句,都和一般母語為國語的人不盡相同,就像我們在講英文的時候,也常常抓不到連音、高音跟速度一樣。尤其是,楊紫瓊講國語並沒有一個統一性的節奏感,所以我們就會在看戲的過程當中,偶爾不小心的被她的國語給拉出了戲外。周潤發在這件事上頭的處理,我個人覺得比楊紫瓊好上許多,雖然他不見得能夠發出完全標準的國語發音,但他節奏掌握的很好,他或許是角色詮釋的原因,或許是衡量所有狀況後所選擇的方式,他講話的速度比楊紫瓊慢上許多,而且每一句話的節奏感相當統一。每個人講話都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口音、自己的速度,這都是可以被內化進觀眾的視聽感覺中的,而在這個時候,統一性就決定了觀眾是不是會在看戲當中不小心被這些枝微末節的事情給拉出戲外。
 



之所以提到這個話題,是因為之前朋友提到斯琴高娃之時,也一併提到了香港演員自行進行國語配音的可行性。我想有許多人,不論是監製或觀眾,聽到這樣的提議,直接閃入腦中的想法可能是,可以嗎?他真的能把國語講好嗎?再來就是,可以嗎?讓一個非專業配音員進錄音室去幫自己對嘴,時間和金錢的成本能負荷嗎?成本問題不是我能夠知道的,但是,從臥虎藏龍的經驗裡頭我發現,只要演員能掌握住一個語言的節奏,即便他不能夠發出完全正確的咬字,觀眾仍然是能夠接受的。更何況,什麼是完全正確的咬字?台灣的?北京的?上海的?還是哪裡的?
 



我所想得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東西,而是一個對大多數人最舒服的方式,我很想知道,在合資劇盛行的當下,什麼樣的運作模式會讓這個華人世界的大多數人覺得最舒服?集合各地演員,在最能提供好的硬體設備的地方拍戲,用最好的幕後人員,這些現在都已經做到了,那麼,配音呢?打算怎樣繼續下去?現場收音應該是最貼近演員表情的,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麼同樣講國語卻帶不同口音的演員,要不要都用自己的聲音呢?是不是大多數的觀眾都和我一樣,寧可聽到演員自己的聲音呢?是不是現在多數的觀眾都只是和我一樣,因為沒得選擇而被迫接受呢?再來,講不同語言的演員,是不是要在可行的狀況之下,自行配音呢?又或者,固定使用同一位配音員呢?問題又來了,演員可能跟不同的製作公司合作,來來去去,除了大成本或最大牌的演員有可能「自行要求」使用固定配音員之外,
(我說的是有可能,不是一定可以。)其他演員呢?如果演員根本沒得選擇自己的配音員,那會不會自己配音,反而變成是最好的一個選擇呢?又或者,極有可能這個演員並不俱備另一種語言的能力,那這時候,又要怎樣去解決呢?這不只應該是現在的製作公司所應該想的問題,我想,也是想要讓演員進軍大華人市場的經紀公司,以及演員自己本身所應該想的問題吧! 



關於配音這件事,可以談的東西還有很多,雖然我這兩篇不停在跟大家談我對配音的反感,以及我對原音的堅持,但事實上,有很多的配音是值得嘉許的,甚至在合資劇中,我看到了很多演員因為配音的加分,讓整個角色都亮起來了,也有許多年輕演員,因為有配音的加持,直接跳過聲音表情這一個應該算是滿高難度的區塊,就直接把一個以前可能撐不起來的角色給撐起來了,這些都是配音值得讚賞的地方。
(雖然我仍然很傳統的覺得,一個連聲音都演不好的演員,就是一個不算合格的演員,就是一個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的演員,就算你真的演不好你的聲音,那就自己想辦法去找個專業配音員吧!)但礙於這兩篇的篇幅實在已經太多了,就不在這裡繼續多說其他的東西,而這兩篇文章,也不是什麼太嚴肅的評論,只是些許的心得分享,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真正讓觀眾覺得舒服,演員也不覺得被影響到的合資劇,也希望配音這個區塊,在華人影視中能夠被更看重,更專業。


轉錄:


bbblue 的網誌
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bbbl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