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必這陣子大家對於星光幫現象耳熟能詳了吧?從平面、電子媒體、網路到口耳相傳,每每幾乎都被星光幫新聞所包圍。楊宗緯年齡問題到退出星光幫,更是變成大眾討論的議題。很多人會問,三個月創造奇蹟,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大家對於星光幫如癡如醉?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迷」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的潮流罷了。周遭的人曾說,媒體炒作星光幫也太過分了吧!不過,這就是一種文化的潮流,如同當年麥當勞Hello Kitty熱、蛋達熱罷了。星光幫只不過是娛樂現象,就如同其他的大眾文化風潮,如此簡單


    

 


今天在upaper看到一篇報導很有趣: 


『政大廣電系研究所學生到場觀察,認為此一現象乃年度最值得研究的流行指標之一。偶像崇拜牽動影視、消費及時尚潮流,5年前的F44年前的5566、接下來的183俱樂部、飛輪海、棒棒堂男孩、黑澀會美眉、都有其流行指標作用,象徵不同時期的粉絲口味,帶動的商品和流行消費趨勢自然大不相同。』 
節錄聯合新聞網 


這就是流行文化交替與更迭^^  一樣與商品一樣有生命週期的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販售的是物品,娛樂工業也同樣販售,它販售的是快樂、休閒。歐陸學派認為這些都是文化工業: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所謂的文化工業就是一套規格化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所以在我的認知,偶像崇拜就如同商品崇拜一樣,對於民眾來說這是心理影響行為,對於文化來說這是一種社會現象,興起的一種大眾文化而已。對於「迷」這個字有誤解的可以參考看
^^。我的看法是,迷上Kitty與迷上揚宗緯沒啥兩樣,這不是花癡,這只是一種心理的愉悅罷了。 


因為快樂,因為有感觸,所以我喜歡! 


近幾年來,日韓風潮大量吹襲台灣,台灣流行文化承襲著日韓的風格大量商品化。尤其是藝人宣傳部分,將娛樂商品化:拍攝廣告、搭配電視劇、置入性行銷、周邊商品販賣,藝人不在只是虛幻化,而是一個販售的商品。因為這樣才可以賺取大量的收入,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看電視的觀眾們快樂,娛樂製造者賺來大量收入,這是一種互助互惠的方式,何樂而不為? 


娛樂流行事件 


F4
之流星花園偶像劇始祖


5566
MVP情人台灣本土天團 


S.H.E
台灣女天團不滅神話 


183CLUB
之王子變青蛙偶像劇最高收視率 


飛輪海之花樣少年少女帶來討論高風潮 


衛視黑澀會美眉與棒棒堂男孩擄獲年輕學子的心


   









主题:棒棒堂众粉丝瘫痪西门町



不只是明星,還有廣告收入、代言費用、主持戲劇歌唱樣樣來,販售的是娛樂,並將娛樂轉換為商品,帶來收益。沒甚麼,不要用歐陸的文化工業或新馬克思主義,這只不過事大眾文化罷了。如同商品有生命週期,娛樂工業也有生命週期。簡單想想其實不難^^。如果從這些角度來說,喜歡娛樂工業如同喜歡商品,有什麼丟臉,有什麼不行,適度就好了!這樣看來大家喜歡星光幫,也沒什麼不可以。 

 



媒體炒作太過份?嚴格來說更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


因為:製作單位製作à民眾喜愛à製作單位賺盡收入à媒體要報à不能獨漏à大家都在看à媒體大量報導


不斷循環的一個食物鏈。這是社會現象,但也不得不承認媒體生態改變,才造成這些現象,但也更值得研究! 


有人說台灣是一個可以好好研究迷現象的地方。跨文化課 程的 老師曾表示:因為台灣屬於殖民文化,歷經過各國統治殖民(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自己文化不長的關係,卻變得更『包容力』,因此就很容易喜歡或迷上一種新鮮的事物:日劇、韓劇、星光幫都是


提了這麼多,無疑是要告訴各位。「迷」現象沒什麼,只要適度就好,並且好好的去看社會現象,商品工業、娛樂工業都是,你會發現有趣的地方!<此段話是來告訴某人的嗎?>。最近的星光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喔。


大眾文化+文化工業+迷文化+偶像崇拜+媒體現象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