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koowwee1102
轉錄 PTT 看板《Japandrama》
嗯.. 以前曾經修過電視節目拍攝的課.
基本上. 電視攝影機除了有分黑白和彩色的外.
至於彩色的. 還分 CCD 和 3CCD 的機種.
( 詳細的廠牌. 型號. 說明書等我要再回家確認一下. 我還留著部份的說明書. )
廠牌的話. 記得是以 SONY. PANASONIC. 為大宗.
現在大部份應該都是 3 CCD 的機種了.
( 所謂 3 CCD . 就是機器裏有三片 RGB 三原色光的感光原件. )
電視節目在企畫時. 除了要把劇本大綱做出來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 "分鏡表" ( 如果這裏有電影或影視科班的一定很熟悉. 出個聲吧. )
這當中牽涉到道具. 布景. 燈光. 攝影助理. 攝影師的合作.
( 這只有攝影這一部份. 其他的美術. 化妝. 服裝. 甚至音效. 還沒加入. )
分鏡表如果寫的詳細的話. 連在劇本當中的光線都要描述.
攝影助理就要做像測光. 打光 等等的協助.
另外就是攝影師和導演的配合. 燈光和攝影助理 ( 別以為外景就不打燈光喔..)
把光線的需求做出來後. 攝影師還要配合導演的要求. 使用各種 "機器上就有的特效"
( 很多攝影機本身就有不同的特效. 還有在不同的色溫中在螢幕上所反映出的效果
就不一樣. 就連攝影機本身的白平衡在不同燈光中的效果也不相同 )
在現場就可能要做不同的修正. 有的現場做完還要在後製作修正..
在電視早期的棚內時代. 就是一些老演員所說的 "三機作業時代"
也就是演員演一次有三部攝影機同時拍攝. 由在控制室的導演 ( 播 ) 作切換.
現在的趨勢劇或偶像劇. 由於大多都是現場取景或外景.
所以大多是單機 ( 也就是一部攝影機頂多兩部 ) 抓不同的拍攝角度.
而演員大部份要同一個橋段要演很多次 ( 有的甚至要演幾十次 ) 讓導演以不同
角度與 VIEW ( 忘記怎麼翻譯 ) 拍攝後. 再進行後製剪接.
至於攝影當中攝影師使用何種濾光鏡. 原來和攝影 PHOTO 等原理都差不多.
但如果導演或編導不夠仔細. 就可能產生光線不相連甚至服裝不相連的 BUG.
( 基本上就算電視再爛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
以前的攝影大部份是大帶 ( 比 VHS 還寬的帶子 ) 的類比訊號.
在多次過帶後 ( 剪接. 配音等多次在磁帶上的讀取與寫入 ).
會造成訊號衰減以致於影像褪色甚至模糊的情況.
我在近十年前在大學時就已經開始玩數位剪接系統. ( 那時還沒全面數位化 )
現在已經連家庭 DV ( 如 SONY HANDY CAM ) 都已經全面數位化.
不過製作公司或電視台甚至於電視新聞等所使用的攝影機至少都是二十萬起跳.
以前的攝影等都只有電視台或新聞台才有. 大概因為整個攝影器材數位化與
價格平民化後. 很多連個人都買得起.
其實台灣不是沒有好的攝影器材. 好的攝影師 ( 像常得獎的廖本榕老師 ).
只是要做好的拍攝好的戲劇. 製作成本會隨著增加.
像名揚四海的蔡岳勳等這種願意砸錢願意花時間去磨演員. 願意花時間
去找景去配合整個戲的情境的導演或製作人在台灣可以說少得可憐.
其實像三X電視台 "一段愛與 XX 的故事" 的偶像劇其實並非完全一無可取.
只是因為製作的成本限制. 或整個 TEAM WORK 的細節無法顧及.
而導致品質的低落. ( 畢竟電視台是為了賺錢而存在的. )
這是非戰之罪. 而台灣的戲劇又不像韓國一樣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開拓海外巿場.
這算是惡性循環.
還是得鼓勵一下本土的一些好作品與好的劇作.